首页 > 作文 > 作文题材 > 读后感

《最后一课》读后感

admin 读后感 2021-10-27 08:18:00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一课》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题目叫《最后一课》。看完后,我十分感动,也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名大学讲师晏才宏被查出了肺癌晚期。他得知自己活不久了,便为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他一刻不息地讲着,似乎要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医院里,他又给来探病的学生现场讲题,直到说话出现困难。最后,他带着对学生们的歉意,倒下了。

  晏才宏即使肺癌晚期,还坚持为学生们讲课,他是多么地尽职尽责,令人感动啊!在他说话出现困难时,他还想为学生们再上一课,但这个愿望至死未能实现。晏才宏,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惦记的还是自己的学生。他因没能为学生们再上一课,心里对学生们有着浓浓的歉意。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赞颂!

  生活中,还有许多可敬的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将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三年级时,教我们语文的黄老师扁桃体发炎了,声音特别沙哑。但她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学习,坚持到学校为同学们讲课。即使她的声音已经很沙哑了,说话声音也特别小,特别难受,她仍坚持带病上课。每节下课都接连咳嗽,放学后就去吃药、打吊瓶。黄老师的敬业精神是多么感人可敬啊!

  读了《老师您好——最后一课》,我被晏才宏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被他将健康置之度外所感动;被他视职业如生命所感动!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最后一课》读后感2

  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主人公小弟幼士的性格给读者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在最后的一课中,小弗朗士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次我给你们上课了。柏林来了命令,在阿尔萨期和洛林两省的学校里,只准教德丈……”老师的这话在小弗朗士的心中激起了一阵波澜,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先前还想“逃学到野地去地跑”,还觉得普香士的军队的操练“比分词的那些条规更吸引人”,可是老师的话震动了他,他立刻感到“心慌意乱”起来,他意识到“那些坏东西”在村公所门前张贴的布告就是关于这件事的。此时,小弗胡士从内心发出了“这是我的最后法语课”的呼喊。这句话有力地强调了小弗期士思想的变化,这句话里也包含着小弗期士对自己过去顽皮逃学的悔恨,也表达了小弗朗士时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珍惜之情。

  这就是爱国主义扮神在小弗朝士身上的表现。但是感情与事实正相违背,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说不上来,他不能用自己的圆满回答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而只能低着头站在那里。他第一次认识到祖国语言的可贵,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学习祖国语言的时候了。在读者看来,这对小弗期士幻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折磨。这又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剧啊!

《最后一课》读后感3

  祖国,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她的存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失去了她……——题记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小弗朗士以前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稚气的孩子,但在知晓自己的家园不属于自己,而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已被被人占领时,才懂得珍惜,才变得成熟懂事。作为烘托主人公的那位韩麦尔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位先生,是多么热爱他的法国语言啊!他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把她当做黑暗中的光明;绝境中的希望。

  最后,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爱自己的祖国,把灵魂注入身体;失去了祖国,仿佛被抽走了灵魂,行尸走肉一具。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些都突出了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热爱学生,恪尽职守的品质。

  很多人认为,汉语不需要学,但是,那些人错了,国语中蕴含的不只是简单的汉字,而是祖祖辈辈倾尽心血凝注成的,是我们民族的魂。我们又何尝不应该学习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呢?我们不该像他们那样热爱祖国,热爱母语?他们在自己的祖国已经沦陷的危机时刻,还对母语不离不弃。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不该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

《最后一课》读后感4

  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这篇课文中,“我”曾三次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这句似乎很平常的话语,却反映了“我”对先生的深刻的忏悔,从而揭示了韩麦尔先生的复杂而又崇高的内心世界。

  文中当小弗郎士走进静悄悄的教室,听先生用“有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讲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心里“万分难过”。他为“从前没有好好学习”,随便旷课而懊悔。此时,他不但不觉得“课本”、“语法”、“历史”讨厌,反而觉得像是“老朋友”。想到先生马上就要离开了,“再也见到他了”,他在不觉中忘记了先生的惩罚,忘记了挨的戒尺,现在,他只觉得先生“可怜”。韩麦尔先生的确是个值得可怜的人,作为一个法国人,一个法国教师却不能上法语课,先生的心理是多么的难受啊!就要离开四十年来一直生活工作过的可爱的学校,离开他的小院子,他的学生,离开那些“擦光了,磨损了”的“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离开了已经长高了的胡桃树和他“亲手栽的紫藤”这些“叫他怎么不伤心呢”!怎么不让人感到可怜呢?

  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然而它又是伟大的人。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郑重地穿上平日不穿的“漂亮的礼服”,表示他对市区国土的敬意。在讲授这最后一课时,他耐心地讲解,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部交给他的学生,表到了他对祖国语言的无限热爱。当听到教堂的钟声,听到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他站立起来,脸色惨白。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的大字。我们从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看到他对祖国无限的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切齿的恨。课文正是通过对难忘的最后一课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可怜”而又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

《最后一课》读后感5

  国是一个大家庭,家里温暖的港湾,是冬天里的一杯热茶,是夏天的一口西瓜。家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很爱她。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家被侵占,或者发生矛盾,都会使我们很心痛。

  都德是一名普通的法兰西教师,由于他的国家被侵占,他再也不能给他的学生教法语,上完这最后一堂课,他就要永远离开这里,这是多么悲哀啊。可是,他并没有被伤痛打垮,他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跟自己国家的语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国分手,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悲痛。看到这一切,我不由的想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一个国家被侵占就象一个孩子失去家庭,无依无靠,失去温暖和安全感。我觉得这篇文章舒发作者对自己祖国的眷恋与热爱,深切的表达爱国之情。一个人不能说自己国家的语言,就象婴儿不能喝奶一样,那是何等痛苦啊。失去国家,失去语言,才知道国家的重要,才知道语言的可贵,可这一切都晚啊。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六十年的风雨历程,联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知道国家的重要,爱国的紧迫性。我们大家只有团结起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富强。

《最后一课》读后感6

  读完了《最后一课》这本书后,我十分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爱国之情。

  《最后一课》这本书是由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是小场景表现大主题的一个典型范例。

  一堂法文课再普通不过,但这是最后一课,韩麦尔是再普通不过的教师,费郎士是再普通不过的学童,欧塞尔老爷爷是再普通不过的村民。但这些极为普通的人在极普通的小学上一堂法语课,那就不再普通了。因为这些普通的情感聚集在一起,发出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爱国!

  虽然我没有赫赫战功,但我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爱国。

  七月中旬的一天,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学校门口给井盖涂上颜料,美化道路。讲好注意事项后,老师就开始分配刷子和丙烯颜料。

  我和李纹珊分配到了一组。我们先把井盖上的小石子清扫干净,然后用粉笔把地球,树木,建筑物和花朵的大概样子勾勒出来,接着再拿刷子在对应的地方刷上丙烯颜料。为了不让颜料太干,我们还往里面加了一点水。连续画了四十分钟后,我和李纹珊已经是被晒得满头大汗。喝完水后,又继续把剩下的地方画完。当我们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时,井盖终于画完了!我们俩相视一笑,因为我们也为美化祖国环境,奉献了自己的一点力量。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心里真自豪。

  《最后一课》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那份爱国的炽热之心!爱国之心是最美丽的!

《最后一课》读后感7

  陈毅曾经说过:“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祖国是我们人民共同维护且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而在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因为学不到祖国的语言而感到伤心。

  《最后一课》主要讲了因为普鲁士战胜了法国,所以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给了普鲁士。而普鲁士希望这两个省的人忘记法国,所以他们不许这两个省教法语。而宣告下来的前一天,韩麦尔先生给小弗朗士等人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

  国家让我们感到自豪,我在想如果我是小弗朗士的话,我该如何抉择,我到底该选择一生都不学习法语,还是学习德语。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和学业比起来国家才是最重要的;但同时我也相信有一些人会为了学业甘愿放弃国家的荣誉。毕竟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而《最后一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等人对普鲁士的痛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与爱国情怀。我相信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总有一天会回到法国的环抱中。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屹立于全世界,则国屹立于全世界。”少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使祖国母亲免受其外国的侵略。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的国家站在世界的顶峰!

《最后一课》读后感8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读完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禁不住从心灵深处发出疾呼。

  小弗朗士,原本是一个贪玩厌学的孩子。甚至觉得普鲁士士兵在阿尔萨斯的土地操练的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看着他的结果吧——那些普鲁士人会有理由地说:“怎么?你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虽然小弗朗士内心无比懊悔,然而,时光匆匆,不会倒流,阿尔萨斯人沦为了亡国奴,不懂祖国的语言成为他们最大的不幸。

  联系现实生活,在我们当中,不也有很多似小弗朗士的学生吗?他们讨厌学语文课,不愿学习语法、造句,作文漏洞百出,写字马马虎虎;有的人竟然还将这样的作文作为“得意”大作展览呢;我也有这种习惯。一些学生学社会上那种流里流气的模样,经常口出脏话,造出荒谬的词汇、句子骂人。

  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不爱自己国家的语言,该是多么可耻、可恨而又可悲啊!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够学习,懂得自己国家的语言,正确地运用自己国家的语言,那么站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比任何国家的都要科学。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地说:“我属于自己的祖国!”

《最后一课》读后感9

  在《最后一课》里,讲的是一个普法战争暴发后。一个沦陷的地方。是要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母语法语,去学德语,本文讲的是最后一次上法语课。主人公是一名叫小弗朗士的三年级小学生。

  一开始小弗朗士不喜欢上法语课,这一天,到了教室自己迟到了却没有被骂。觉得十分异常,原来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大家的神情都十分严肃与不舍。教室后排坐满了镇上的人,大家的目光中都带有不舍。课上要背书,自己却背不出来十分愧疚。最后下课了,老师不舍得靠在墙上对我们说:“下课了,你们走吧。”

  镇上的人都来学堂,体现出不管老小的热爱国语,热爱母语的精神,对母语深深的不舍之情。这是值得人敬佩的。这种爱国精神也使我想起了中国抗日时期的劳苦人民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我们的心情和期望都是一样的。日本也曾让我们改过教育方式,去学习日语,接受奴化教育。

  我认为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学习才刚刚起步。警钟长鸣,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理:要想有和谐宁静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我们珍惜时间,从小学知识,学本领,以至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最后一课》读后感10

  想了几天依然没有结果,也许是战争的硝烟业已散尽,隆隆的枪炮声业学校要求我们撰写一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作文,我冥思苦已远去,竟然使我不知从何下笔。

  然而,今天的一堂外国名篇赏析课,深深触动我写作的灵感……

  今天参加外国名篇赏析课,课堂题目是:都德的《最后一课》,小说重点描述了法国阿尔萨斯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小孩从此以后要学习异国侵掠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课文最后,老师韩麦尔在黑板上奋笔写下“法西斯万岁”,突出调动文中所有人的爱国情结。

  历史告诉我们:珍爱和平,拒绝战争!

  我们伟大祖国准备:今年金秋的九月在北京举办一场题目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此次阅兵不单单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军事上的强大,而且也是为了纪念那些牺牲在抵御外敌战场上牺牲的先辈们、纪念那些无辜的生命。此次阅兵的重大意义:不仅是祖国综合实力的展示,也是对那些对我国虎视眈眈、妄图称霸世界的豺狼们,敲响了警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不让历史重演、悲剧重现。只有自我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舞台的行列。

《最后一课》读后感11

  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了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残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失去了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失去了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觉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这时的小弗郎士狠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让我们以此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课》读后感12

  一天,她正在讲课,突然眼前一黑,倒在了讲台上。翻越了夹金山,还有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党岭山又横在他们面前,一些年龄大、身体弱的红军战士,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有的倒在雪里就永远起不来了。"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后感13

  一打开都德的短篇小说集,我就被第一篇《最后一课》深深吸引住了。

  小说主要讲了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法国阿尔萨斯。普鲁士人剥夺了法国人学习本族语言的权利。一所乡村小学里,阿麦尔老师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刻意穿了礼服来上课,从来不识字的市民也来参加,经常逃课的学生弗朗兹也认真听课了。在课程快要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小说通过学生弗朗兹的叙述生动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表达了法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国家解放的坚定意志。

  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弗朗兹经常逃课、迟到,没有珍惜学习的机会。当阿麦尔老师说:“总是认为‘我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吧。’总是把教育推到明天,结果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我就想到平时我也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来学习,有时候写作业东看看、西摸摸,下意识地多玩一二分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每天这样让时间浪费,时间就会偷偷地从身边溜走,最终我也将一事无成。这样的损失又该如何弥补呢?再看看文章中提到阿尔萨斯的孩子们以后没办法再学习自己的母语了,只能去学侵略者的语言。这是多么可怕又羞耻的事情啊!现在想想,身处和平时代的我没有经历战乱、没有殖民掠夺,却经常因为一些难背的单词,难懂的古文,难解的数学题而放弃学习,真的非常惭愧。很多东西往往失去才会珍惜,我要好好检讨自己,珍惜无忧无虑的时光,认真学习和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一课》读后感14

  读完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爱国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普法战争中,受侵略的阿尔萨斯地区被迫教德语。写的是韩麦尔先生所交的最后一节法语课。通过写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见闻和体验,表达了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和憎恨侵略者的情感。

  小弗朗士他的国家在遭遇了苦难后,他们是多么的悲伤,多么的痛苦。他们在国家和平时,不认真学习,总是想着“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知道他们的国家被侵略后,才知道去懊悔。顺应了这句话: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遇难后才知道去懊悔,为什么不在平时好好地努力呢?

  这篇课文使我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在被日寇侵略后,才懂得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将日寇赶出去。

  故事的主人公,就如同现在的我们一样,在平时肆无忌惮地玩耍,到最后了才拼命努力。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就应该好好努力学习。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如果母语没学好,人们无法沟通,那么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将不复存在。

  所以我们在平时应热爱祖国语言,将其学好。热爱自己的祖国,发奋学习,不断上进。不要到最后才懂得珍惜。

《最后一课》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德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读完这个故事,难道我们就不能从这个故事里受到启发吗?不,我们能!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今天的我们和小弗郎士相比是多么幸运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身边有给我们以谆谆教诲的老师,我们还有什么了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最后一课”结束了,但我明白了,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zwtc/duhougan/2021-10-27 081818/409494.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